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1. 2012年中美两国干旱的对比分析
刘书言, 荣艳淑, 吕星月, 殷雨婷
干旱气象    2021, 39 (5): 717-726.   DOI: 10.11755/j.issn.1006-7639(2021)-05-0717
摘要476)   HTML13)    PDF(pc) (8185KB)(1856)    收藏

利用GPCC逐月降水资料、NCEP/NCAR环流场再分析数据以及NOAA逐月海温数据等,分析2012年中美两国干旱演变特征及可能的成因。结果表明:(1)2012年,中国旱情较轻,且时间不连续、空间分布零散,而美国出现了创纪录的干旱,且干旱时空连续,强度显著强于中国。(2)2012年,中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,而美国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,高温加剧了空气干燥,使干旱更加严重。(3)2012年中美干旱过程与拉尼娜事件相关联。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,连续出现2次拉尼娜事件。赤道中、东太平洋持续的低温,使得美国长时间受高压脊控制,盛行下沉气流,特别是2012年夏季,北美—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增强,美国出现了创记录的高温和更加严重的夏旱。与此同时,中国地区在2011/2012年冬季、2012年春秋季受高压脊控制,盛行下沉气流,干旱相对偏强,但在2012年夏季,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、位置偏南偏东,对中国大陆影响较小,中国夏旱并不严重。

图表 | 参考文献 |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2. 长江中下游地区2010/2011年秋冬春连旱成因再分析
吕星玥, 荣艳淑, 石丹丹
干旱气象    2019, 37 (2): 198-208.   DOI: 10.11755/j.issn.1006-7639(2019)-02-0198
摘要478)      PDF(pc) (5281KB)(2239)    收藏
基于长江中下游70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和CRU逐月降水格点数据、NOAA逐月海温数据以及NCEP/NCAR逐月再分析数据,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2010/2011年秋冬春连旱的时空特征,进一步探讨此次连旱的可能成因。结果表明:(1)2010/2011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秋冬春连旱事件始于2010年10月,止于2011年6月,其中2011年春季(特别是4月)干旱程度最重,大部分地区为重旱和特旱;(2)此次连旱事件受拉尼娜事件影响,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、冬春季印度洋和黑潮区海温异常偏冷,使得Walker环流上升支和局地Hadley环流显著增强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弱,长江中下游地区始终处于下沉气流控制下,且水汽输送减少;(3)自2010年秋季,乌拉尔山阻塞高压、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轮番控制中高纬度地区,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持续增强,冬季风自秋季便开始影响中国东部地区,并一直持续到2011年春季,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干冷的偏北气流控制,进一步阻碍了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向本地输送,不利于降水的形成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